選題
我們的故事選擇標準,我覺得很簡單,就是要有一個很強的故事主軸。選擇受訪者時,不是這個人多有名,多有錢,而是這個人有沒有一個故事,能讓我覺得「幹,好有趣」或「天啊,好可憐」或「哇,怎麼會這樣?」總之就是要能勾起我的情緒。
接著團隊會一起討論,只有一個人有興趣的故事,一定被刷掉,但只要有一個人附議,通常就會訪。我的理論是,訪了才知道有沒有故事。我們訪了以後,放冰箱的其實不少,像這次「疫情下的人」裡的Jessica就是從冰箱拿出來的。
也曾有很大的廠牌來跟我們聯繫過,說想要我們訪他們CEO。我不排斥,有錢拿,又有故事很好啊!但沒有故事,就不行。假如真要訪,錢就要很多很多吧?但目前沒發生,所以不用傷腦筋。
採訪
至於訪問的技巧,這個有點難講。除了一般的故事敘述之外,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:「你當時在想什麼?」另外,我通常不會挑戰我的受訪者,就算我以前去訪跟我政治立場完全相反的人,我也不會很衝。我是來聽你講你在想什麼、你的邏輯怎麼來的。突破你的盲腸又怎樣,我又不是來改變你的想法的。而且要挖得很深,受訪者要很信任你。所以我覺得你要訪一個人,在訪的時候,要跟他站在一起,跟著他走,看他怎麼做決定。你可以問他,可是有些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耶,他們會說怎樣怎樣,看他怎麼答。你心裡如果一大堆judgements訪問時一定會流露出來。 我不是說你不能有批評,但訪完後,跳出來,想清楚,再做判斷。我覺得人家過一輩子的事,你聽三兩下,就要跟人家說,你這樣想不對,很沒有說服力。
另外,除了故事主軸,訪問時,我也會問此五四三,做為花絮使用。要用在哪裡,我後面會說明。我有時候會分享我自己的故事,這個是跟受訪者拉進距離很有用的工具。像訪問Ita的時候,她說她三年以後要回印尼,我跟她說,我二十五歲去美國的時候,也說兩年就要回家,結果你知道我待了幾年嗎?我待了快三十年,然後,我想看她的反應。但不要用太多,不要忘了,你的目的是去聽他的故事,不是讓人家聽你講你自己的故事。
撰稿
《說故事的人》文稿產出過程如下:
1、訪前瑞珠一定先做初訪。瑞珠有二十多年報導經驗,訪問功力極深,細節也很注重。她訪完就會寫一個初訪腳本。
2、訪前團隊就初訪腳本擬定訪問策略。
3、採訪中,除了我之後,每個在場的團隊成員都可以補問問題。
4、採訪完,團隊再開會,就大家認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交換意見。
5、燕玲打逐字稿。連幹話,笑聲都會寫出來。
6、我用逐字稿找出重點,做highlight。
7、將highlight寫一個條例式重點提要。
8、擬定大綱時,我腦子裡會畫兩格,我通常會將故事主軸寫在第一格,花絮寫第二格,然後交叉使用。因為知道花絮用得上,所以訪問時,就會問些五四三。寫到訪談部分的時候,我通常會set the scene。就是要嘛故事時代背景,要嘛這人的個性長相,要描繪。雖然是聲音,也要寫到讓觀眾腦子裡,對人,對地,對時代有個畫面。要有畫面,就要有細節。所以訪談的時候,就要觀察。
9、《說故事的人》必須要有主觀看法。也就是訪問的人,也是角色之一。我會將受訪者讓我想到的,我自己的故事,寫進去。這是每個創作者的選擇,就好像寫故事,你可以用第三人稱,也可以用第一人稱。我們團隊對facts查證儘可能仔細,但《說故事的人》對我來說,不是在訴諸聽眾的理性。像TODAY看世界之類的產品,這是在訴諸聽眾的感性,所以寫的手法不同。
10、不要剛愎自用,當團隊跟你說,這樣寫不行的時候,就要換一個approach。
11、寫完稿之後,有些細節會請瑞珠再回頭去問受訪者,確認資訊正確。
12、我個人覺得,訪問時我最大的優勢,在我比較老這件事,讓我看事情的角度比較立體。所以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太老了,沒有年輕人的語言,沒辦法做podcast。